13年专业润色品牌,国际知名期刊推荐!

易智学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联系我们

18696157148

info@yizhixueshu.com

周一至周五:9:00-17:30

周六至周日:10:00-17:00

中国自主创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破20

创刊30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今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这也是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  

“不断攀升的影响因子是中国基础研究壮大的表现,《细胞研究》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科学的‘自信之路’。”在由《细胞研究》举办的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座谈会上,《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说,影响因子破20不是终点,秉持着“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的办刊理念,《细胞研究》要做科技期刊“百年老店”,“立足中国,服务全球”。  

回顾30年的办刊经历,李党生仍然感慨老一辈科学家在创办中国本土期刊上的洞见和坚持。1990年,中科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了《细胞研究》,那时国内学术期刊一片低迷,生存是摆在期刊面前的头等难题。  

2006年,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刚接手《细胞研究》,身为《细胞》杂志科学编辑的李党生恰好打算回国工作,便受邀担任了《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一职。这一年,他们争取到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正军研究组的一篇有关DNA损伤修复的原创论文,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和《细胞》杂志相继刊登了对该论文的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可以在影响因子20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李党生如获至宝。那时《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仅为2,能获得这样一篇高水平论文,编辑的兴奋可想而知。 

稿源是决定一本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李党生带头“走出去”,走进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尽一切可能增加与科学家面对面的机会。他们的“诚意”很快起效,《细胞研究》不断收到优秀稿件,也因此吸引到了更多关注,一条期刊发展的“正循环”通道由此打通。  

30年,从2到20,《细胞研究》影响因子的飞速跃升与中国基础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同向而行,它如同一个扩音器,让一批中国原创科研成果率先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对中国科学家而言,《细胞研究》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而是一个能够响亮“说话”的重要平台。 

2008年,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在血液中发现了mRNA,但这一原创成果在国外知名刊物上投稿受阻。“关键时刻”,张辰宇将文章投给了《细胞研究》,编辑部在高标准审核后,让论文快速通过评审程序并在线发表。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实验室重复了这一颠覆性发现。 

2014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当时尚无功能性数据支撑,被国际顶级期刊拒稿。《细胞研究》认为这是一项原始创新,大胆予以刊发,同时邀请学术大牛撰写点评文章。五年后,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数据。

今年获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杨运桂表示,他最有影响力的五篇文章,两篇是在《细胞研究》上首发的。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主任刘小龙透露,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中国创新”的学术水平与《自然》《细胞》的论文相当。

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创造、发布新思想、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的重要阵地和摇篮,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细胞研究》为代表,一批上海出品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国际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赢得了较好的行业声誉。

“30年来,我们从不吝啬与大家分享办刊‘秘诀’。”在李党生看来,办好一本刊物说难也不难,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稿源、编辑队伍、国际化合作。2005年,《细胞研究》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由此成为自然集团在亚洲合作的第一本学术期刊。如今,《细胞研究》培养的编辑,已经成为国际学术期刊圈的“抢手”人才。

30年时间跨过影响因子20的门槛,而立之年的《细胞研究》绝不会止步于此。刘小龙透露,《细胞研究》的目标是要成为科技期刊的“百年老店”,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给《细胞研究》投稿的科学家中,海外科学家的比例已占一半。他期待着有一天,当各国科学家提到《细胞研究》时都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它“立足中国,服务全球”。

发表时间:2020-12-08

作者:易智编译

浏览次数: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