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0年后,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也推测,“看不见的物体”可能存在于太空中。拉普拉斯认为一颗恒星的密度相当于地球,比太阳宽250倍。它的牛顿引力不允许光离开它的表面。他宣称:“宇宙中最大的物体可能因此而因其巨大而不可见。”(你可以在《天文历史与遗产》(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杂志上阅读关于米歇尔和拉普拉斯黑洞论文的详细描述。)
然而,真正的黑洞并非来自牛顿引力,而是来自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式中隐藏了黑洞(甚至对他自己)。但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这些方程中提出了这个概念,不久之后他在俄罗斯前线病倒去世。史瓦西无法想象,一颗恒星可以收缩到足够大,超过使其隐形所需的密度。这种想象力的飞跃来自于1939年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和哈特兰·斯奈德(Hartland Snyder)(同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否认黑洞可能存在)。奥本海默和斯奈德计算出,一颗足够大的恒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坍缩。“因此,恒星倾向于将自己与遥远的观察者隔绝;只有它的引力场存在,”他们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