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智学术申明:提倡科学论文润色、翻译和修改,拒绝任何论文代写、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微信/电话】18696157148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CSE)
科学编辑委员会会员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EASE)
欧洲医学编辑协会会员
AMerican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美国科学技术学会会员

易智学术为科学编辑委员会(CSE)、欧洲医学编辑协会(EASE)会员和美国科学技术学会会员(ASST),我们将恪守学术
道德,保障作者稿件和信息安全,助力中国学术崛起!

痛惜!985高校34岁博导突发心梗离世,入职仅3年,曾获多项荣誉

发表时间:2024-09-10

作者:易智学术

浏览次数:1114

据澎湃新闻记者从李海增教授亲友处获悉,知名青年科学家、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增教授,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8月29日在青岛逝世,终年34岁。


山东大学官网信息显示,李海增出生于1990年3月,系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3月入职山东大学,学科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工程热物理。李海增SID显示系未来之星青年领袖。

据公开报道,李海增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16年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21年3月他加入山东大学,就职于该校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多功能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海外优青等多项课题。

此外,李海增曾获Nanoscale新锐科学家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优秀青年科学家奖、Wiley中国开放科学2022年度作者奖。
由于电致变色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李海增课题组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山东大学三个二级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多个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刘林华杰青团队、化学与化工学院于伟泳杰青团队)内开展。

近五年,李海增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当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李海增教授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此事经报道后,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无数网友纷纷表达惋惜。


近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心梗猝死事件向大家发出警告,心梗并非“老年病”,青壮年群体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心梗先兆七个信号:

● 胸痛、胸闷,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

● 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

● 胸背、肩颈不固定疼痛,疼痛有转移现象。


● 肥胖、三高的患者突发胃疼。



● 牙疼持续3分钟左右,且反复发作。

● 毫无缘由地焦虑,半夜惊醒,恐惧感。

● 没有任何原因的心跳加剧,持续数分钟。

应如何预防心梗?“健康北京”曾撰文提醒注意这5点——

注意气候变化,作好防寒保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早睡早起。
不吸烟,不饮酒,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老年人应避免情绪激动,保持排便通畅。

——————

据不完全统计,近1个月内,已有7位中青年学者因病去世,他们分别是:

9月3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原主任费俊峰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年仅50岁;

9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肝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医生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7岁;

8月29日,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长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29日23时30分逝世,享年57岁;

8月21日,社会学学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阳博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年仅44岁;

8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面获悉,重症医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孔寒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60岁;

8月9日,韩国史学者、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朝鲜语系副教授黄永远因突发脑出血,医治无效,于韩国首尔去世,终年37岁。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万分的心痛,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该调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说,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

科研人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极目新闻、山东大学官网、健康北京、科研大匠等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学术酒吧开组会、柳叶刀烧烤店聊课题!网友:好紧绷的松弛感
下一篇:7所高校,获评A级!
最新学术资讯
协助作者成功录用的期刊
国际期刊和出版社推荐
ASME NCURA PNAS Science KAGRER WILEY AGU JCLABS CIRSE ASBMB
编辑团队的国际期刊编辑证书

电话咨询

咨询顾问

一键下单

返回顶部

Hi!你好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