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穷二白、赤手空拳闯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来说,动辄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的安家费,是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诱惑。然而,人才大战多年,一直乐于看各大高校加码抢人的硕博们却发现,个别高校已经鸣金收兵,悄无声息地取消了安家费。
体制内,不同职级的工资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固定工资之外,才是高校出手抢人的“真正战场”。对初出茅庐的硕博毕业生来说,大到住房,小到柴米油盐,样样都需要钱。在这种情况下,以万为计算单位,甚至是百万为后缀的安家费,自然让习惯了每月领取两三千块“低保”的年轻人心驰神往。专供租房、买房之用的安家费,其巨额数字不仅是高校吸引人才的“大杀器”,也是让人才无法轻易离开的重要保证。在“卖方市场”的人才大战中,高校提供安家费的力度越来越大。地方,乃至高校都拿出了相当有分量的金额。财大气粗的深圳,其孔雀计划就给予C类人才高达160万元的安家费。西南某地方高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入职后发现此前学校口头承诺的100万安家费,到手实际只有50万。学校一开始口头承诺的百万安家费,是包含了单位根据规定理应为其缴纳的公积金的。某入职南方“双一流”高校的青椒,校方曾承诺他80万安家费。但在他工作两年选择离职时,该青椒需全额返还安家费给学校。首月工资到手仅2750元的他,算了一笔账,最后苦涩地发现:自己一个博士,两年辛苦净收入只有8万元。更惨的还有,拿了学校不到8万元的安家费,结果由于违反劳务合同中的服务年限要求,倒赔学校将近14万元,收入为负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似美丽的安家费背后,也隐藏着陷阱:
比如,学校招聘公告上白纸黑字写着的上百万安家费,可能漏了“税前”二字;必须有购房凭证,才能排队领取安家费;安家费的钱是足金足额的,但需要分年发放,战线拉开就是十年之久;到嘴的鸭子也可能飞走,如果教师没有通过考核,需要退还安家费……
高校掏出真金白银招徕人才,为的还是招来硕博生好发paper、申请基金和拿科研项目。浙江某二本学校为引进人才,向博士开出高达110万的安家费。但安家费分批发放,且存在不完成考核任务则不再发放的风险。有网友调侃:“这考核标准,不如再加一条“4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完成难度都差不多。”在大扩招的背景下,人才大战已经从“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在博士生过剩的情况下,高校青睐优中选优。所谓的“指标”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有时候,甚至“达标”了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留下。多的是钱少事儿多考核要求还高的活儿,因为“你不去,有的是人去”。在中国科研环境的大繁荣之下,越来越多年轻的、焦虑的灵魂无处安放。来源:青塔。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