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专业润色品牌,国际知名期刊推荐!

易智学术微信服务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联系我们

18696157148

info@yizhixueshu.com

周一至周五:9:00-17:30

周六至周日:10:00-17:00

讣告:复旦大学教授辛敬樑逝世!他是“哲学王子”王德峰的博士生导师…

发表时间:2024-07-23

作者:易智学术

浏览次数:3438

2024 年7月21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讣告: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退休教授辛敬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 年7月 21 日 15 时 14 分在仁济医院浦东分院逝世,享年 98岁。
辛敬樑同志的告别仪式定于7月23 日上午9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云瑞厅举行。

据澎湃新闻此前介绍,辛敬梁(笔名辛敬良)是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工作者。他出生于1927年1月,原籍浙江黄岩,从教四十五年。

曾获得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2017年),在该十人获奖名单中,除去辛敬梁本人,另有四位获奖学者曾是他的学生。辛敬梁说,后继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最令他欣慰的事。

1951年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辛敬梁留校任政治课助教,次年即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一同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的,就是新中国第一批政治理论课教研工作者。
1952年,人民大学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的统筹下成立马列主义研究班,由苏联专家主讲,培训全国高校的青年教师。时任人大校长吴玉章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将该校办成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并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教员、翻译苏联教材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此后,有2500多名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专业的政治理论课教员从这里走向各大高校,组成了建国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队伍。
两年后,辛敬梁毕业返回母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很快,复旦也于1955年办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从人大培训归来的辛敬梁担任班主任,协助苏联专家组织教学活动,兼管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56年,复旦哲学系正式开办,辛敬梁主讲唯物主义课程,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既讲课,又管思想,他便常到学生宿舍与同学聊天,与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
“那时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很高,”辛敬梁说,“一方面渴望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一方面也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解决问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大都由苏联教材翻译而来,没有自己编写的马列主义教材,这种情况直到1980年代才得到改变。
1980年代以后,辛敬梁的教学研究也进入成果丰硕的时期。1982年,上海市委从各部门调来50多名科处级干部,要复旦大学哲学系办专修班,辛敬梁担任班主任,主讲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些干部回到单位后都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了作用。1983年《人民日报》用通栏标题以整版篇幅刊登了他的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该文对厘清当时各种社会思潮和主流思想的确立有积极的影响。1985年,辛敬梁将历年的教学讲稿整理成26万字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被用作教材。1991年,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出版,力求忠实客观地阐述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观点,在当时被评价为“具有开拓精神”的著作,获得上海市教委评选的学术成果一等奖。1996年,专著《唯物史观与现时代》出版,辛敬梁在书中对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和一些被忽略的问题进行评述,对传统观点作出新的阐释。
1990年以后,辛敬梁开始独立招收博士生,其中他的博士研究生王德峰教授在复旦的学生中广受欢迎,被称为“哲学王子”;张雄教授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还有江涛担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等等。辛敬梁说,他和学生就像朋友,彼此平等地讨论问题。对于学生的成就,他一再强调“主要是他们自身的努力”,自己也要向他们学习,并期待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澎湃新闻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相关阅读